台灣歷經20幾年的教改有褒有貶、但似乎是罵聲居多,經濟學家馬凱更直言,教改廣設大學、毀滅技職教育,一直在摧毀人才,早已讓台灣陷入亡國危機、其中大學過度氾濫的問題,威脅更是迫在眉睫,因為根據教育部估算,民國105年大學新生可能驟減約3萬人,等於1200名大學教師即將失業,教育部長吳思華坦言,把目前160幾所大學減少到100所,恐怕才是合理的數字。
台灣生育率越來越低,大學招生來源將受到衝擊,根據教育部估算,民國105年大學新生將減少3萬人,等於有1200名大學教師可能失業,除了學生權益、教師安置和私校土地處理的配套措施得提早因應外,教育部長吳思華也表示,大學合理的家數以100所最為適當,因此目前多出來的60幾所大學,勢必將退場或轉型。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莊淇銘:「其實家數可以更少,為什麼你要看整個?國家人力資源的分配嘛,不是幾所的問題,而是這幾所裡面到底高教要佔多少,技職體系要佔多少,應該是高教是3成,然後技職體系7成,這是人力資源最好的分配比。」
教改20幾年來廣設大學、輕忽技職,負面效應已逐漸顯現,經濟學家馬凱不假辭色批評,教改已讓台灣陷入亡國危機。
經濟學家馬凱:「這個錯誤後果是非常嚴重,所以我才會說教育亡國,科技大學已經正規大學化了,所以就等於是從高職到工專,這樣的一個技職教育系統完全毀滅。」
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教改,卻是邊做邊改,馬凱認為,教改不只廣設大學政策錯誤,現在的大學評鑑也過度重視論文發表,教授為了拚升等,變得只重研究不重教學。
更糟糕的是,12年國教還要消滅明星高中,導致教育平庸化,不同資質、不同興趣的孩子,如果不能因材施教,恐怕是災難一場。
經濟學家馬凱:「我們不是太多明星學校,我們是太少明星學校,大家都迷信這樣的明星學校,我就把明星學校全部都剷除,就變成我們相信,所有的人都生而是完全相同的,都應該進相同的學校,都應該學相同的東西,都不應該有任何一個地方嶄露頭角。」
不是建中、北一女才稱得上明星學校,專家認為,技職體系若能投入更多資源,用政策力量支持,同樣也能戴上明星光環。
吸引更多學生加入,馬凱也建議,台灣應放寬私校與國外名校,聯合辦學的政策,引入更多活水改善教育品質。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莊淇銘:「經費進來技職,再來國家政策進來,國家政策可以讓業界跟技職假如有合作的話,假如開發出好的產品,給你多少的獎勵相對提撥,這樣子很多國科會的案子,做到最後研究到最後,只能放在研究報告裡面,為什麼不能夠把研究跟實務跟國家競爭力結合在一起。」
經濟學家馬凱:「讓私校去找1個外國的名校來跟我合作,如果我讓它設分校,讓它按照原來例如哈佛大學的方式來招生、來收費,來聘請老師來開課,這個時候呢,這些學校就不再像過去這樣死氣沉沉的國內大學,它變成真正的大學。」
針對馬凱批評,教育部回應,已打算在自經區推動國內外聯合辦學,但案子卡在立院,技職教育也已投入5年200億預算,推動第2期再造計畫,至於教授拚升等,教育部則坦言仍有改善空間。
教改背負亡國罪名,罵聲不斷,未來如何補破網,將是條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