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聯合書報攤-地方采風
聯合書報攤-地方采風:收羅臺北畫刊、閃亮台中等雜誌精選內容,讓您更親近在地生活。 
Free daily book excerpt

A carefully selected book excerpt delivered via email each weekday.
From our sponsors
返鄉的臺中女兒
Aug 7th 2014, 08:31

【撰文/賴鈺婷】

賴鈺婷

臺灣臺中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散文作品屢獲獎項,2004年以〈來去蚵鄉〉獲時報文學鄉鎮書寫獎,確立其城鄉散文的書寫風格。2011年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五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著有《彼岸花》、《小地方》、《遠走的想像》。

我的家族世代是臺中人。

父族居住大里。早在阿公阿嬤或更早之前的賴姓祖先,世居在八媽廟旁內新庄。阿嬤生了六男二女,父親排行老三。兄弟一起經營事業,以內新庄的東興飼料行為本,擴及到十九甲的養豬、養鵝、養鴨場,曾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禽畜供應商。

母族世居霧峰峰谷。外公有大片林地,種植龍眼、荔枝、香蕉、竹筍等,外祖母在當地開設一間雜貨店。山村的雜貨店,從學生制服、內衣褲、文具簿本到豆腐、雞蛋、果菜都有。外婆生了五女一男,母親是長姊。

大里和霧峰,就像我生命中的兩個端點。

父母結婚後,父親在外公的建議下,買下霧峰一大片山林,一開始僅是個投資者,後來成為虔誠的種植者。父親做生意賺錢,投資也精準,民國六十九年前後,在大里的重劃區和朋友合資買地蓋房子。當時重劃區內只有馬路和雜草,放眼望去都是田和空地,父親蓋的一長排透天厝矗立著,我是家裡最小的女兒,才兩歲,這裡就是現今大里區最繁榮的所在,所謂的大里一期,也可以說我是和這片榮景一起成長的。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感受最深的就是地貌變遷。

我家在國立興大附中對面。長久以來,那裡是一塊安靜的田,都說是學校用地,要徵收了、要徵收了,卻遲遲不見動靜。小學時,我曾在上學途中邊跑邊玩,不小心跌到田裡去,柏油路面和田底的落差太大了,我的短腿根本跨不上來,在田泥裡哭天搶地才被路過的高年級好心學姐發現。放假時,我們常走進田埂裡抓福壽螺,爛泥裡有很多現在也想不起是什麼玩意兒的小蟲。聰明的麻雀很多,一群一群飛上飛下,稻草人也嚇不了牠們,還有白鷺鷥、蜻蜓、蝴蝶,那麼一大片足以成為一座學校腹地的稻田,在我成長的記憶裡,始終綠油油,帶著鄉野的氣味。

國中時,那塊田的一大部分成了熱鬧的星期四夜市。我也開始讀同一條路上剛設立的國中,路的另一側開設了一家大型的醫院,不遠處,第一家大型量販店開幕了。漸漸繁榮起來的重劃區像一個新興的市鎮,不斷有新的建案工地、新的售屋招待所,我們常去工地撿美麗的小磁磚,尋寶兼探險。砂石車在寬大的馬路上奔馳來去,路上偶爾有閃躲不及,被碾死在路中央的田鼠屍體;孩子們發現時會呼朋引伴,齊力將屍體用紙板小心剷起,護送到路旁空地掩埋起來。

我經歷了重劃區最為原始洪荒的鄉野時期,然後看著它漸漸商店林立,車水馬龍。

後來,我到西屯區讀高中,體驗外宿的獨立生活,週末到一中街水利大樓補習外的時間,才待在家裡。然後到高雄讀大學,到臺北工作。家對面我從小到大聽著說要興建的高中,終於開始興建了。在我往返臺北臺中的鐵路、公路車程中,掛心的是父親的肝硬化加劇,母親也在這時檢驗出罹患肝癌。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生命崩毀的可能。我是終日在異鄉大城奔忙的遊子,才剛大學畢業,短短幾年間,父親病危、死亡,接著是母親癌末、死亡。生命以最殘酷的死別,示現無常的真諦。我一直以為恆久存在的家,終歸在父母亡逝之後,成為一幢鐵門深鎖的樓房。

房屋仲介千方百計,殷勤探詢:賣不賣,租不租?這麼好的店面哪,閒置多可惜!他們不知道,這房子裡滿滿都是我成長的回憶,對一名漂泊異鄉的遊子而言,在父母亡逝之後,這幢房子像是「家」這個概念的根柢,是少數可憑藉、可感受的具體存在。

除此之外,就是位於霧峰的那座龍眼山了。

向來,父親都不是一名專業的農民,但就像外公說的,他頭腦好、做起事來有模有樣、有板有眼。幼年時期,無數次跟隨父母從大里到霧峰,從外公家跟到龍眼山裡,我是那個不濟事、愛哭愛鬧愛搗亂、不講理的小女娃。每當爸媽忙著修枝剪葉揮汗採摘果實之際,我就坐在乾土堆上自顧自玩蟲挖穴。學齡前大半時光,都是在龍眼山裡的土堆間度過的。

農作太辛苦。漸漸懂事以後,我就知道樹林裡的嗡嗡黑蚊如何惡毒,乃至於濃密錯雜的枝葉裡,隨時可能不小心驚動的凶猛蜂群;炎夏暑熱又是如何炙燒悶溽一個忙於勞動之人的心肝脾肺。因為見過父親在一日徹底的農事勞累中,如何體力耗盡地至鄰家診所注射點滴,因為知道在暑假龍眼大出之際,身體癱累虛脫了,上門收購的批價總和,竟是何等微薄,難成比例。

我終於明白,自己不可能立志仿效父母辛勞種作身影。年紀越長,因為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打從心裡偷偷敬佩他們。

然而,父母離世了。龍眼山和我一樣,成為無人看顧的孤兒。每當想起荒蕪的山林,就感到心痛。我又該怎麼繼承父母的精神,傳承他們苦心經營的山林與家園呢?

反覆思慮中,我就這樣成為返鄉的臺中女兒。離開臺北,回到臺中,在霧峰工作,結了婚,成為霧峰的媳婦。我相信冥冥中生命有它自然的軌跡,它也將引領我傳承父母對故鄉的愛,用一生看顧山林,並開創家園永續的希望。

【完整內容請見《悅讀大臺中》2014年8月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inston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