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科技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科技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科技頭條新聞的相關分析與意見。 
#1 Helpdesk Software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可分解塑膠袋 毒害滲入水土
Jul 23rd 2014, 08:37

台灣醒報 –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即便使用「可分解」的塑膠袋,仍無法讓環境免於塑膠原料及塑化劑危害。環保社團「低塑生活」成員Miffy表示,塑膠產品僅分解為肉眼看不到的小分子,卻仍存在於水源、土壤中。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解釋,該類產品製程中仍需添加塑化劑,甚至加入含重金屬的催化劑。長庚臨床毒物科博士林中英則認為,部分可分解塑膠原料來自基改玉米,其實未必環保。

【可分解塑膠環保嗎】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日前公布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過度接觸塑化劑,恐是國內女性罹患乳癌的原因之一;然而,台灣號稱「塑膠王國」,每年消耗超過180億個塑膠袋,塑膠製品更普遍存在於食器及日常生活用品,若完全改用「生物可分解」的塑膠產品,是否能讓國人及環境免受塑化劑毒害?

「塑膠製品對環境的危害分兩類,一種是原料本身有毒,另一種是製程中的添加物有毒。」吳家誠分析,聚碳酸酯塑膠(PC)的主原料「雙酚A」,是一種毒性偏高的環境荷爾蒙,若器皿使用不當造成刮痕、磨損,或加熱及清潔劑、酸鹼腐蝕都可能溶出,食入恐影響生殖及發育,因此奶瓶等食器,早已禁止使用雙酚A類製品。

【仍需添加塑化劑】吳家誠說明,為增加聚氯乙烯(PVC)等塑膠原料的柔軟度及可塑性,必須添加塑化劑,例如曾被不肖業者非法添加於飲料等食品,在3年前引發食安風暴的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鹽類,也會添加於保鮮膜等產品,因此建議加熱食物時,保鮮膜不應接觸食物表面。

至於聚乳酸(PLA)等可分解塑膠,為讓產品可長久使用,除塑化劑外,也添加抗氧化劑、耐光劑及色素等化學物質,即便塑膠本身被分解,這些環境荷爾蒙仍會殘留於環境中,甚至進入食物鏈。

【原料來自基改作物】吳家誠指出,國外曾有研究分析各大洋最大的「海底漩渦」海水中的物質,結果過濾出許多可分解的塑膠原料,而在海洋生物及海鳥體內,也都分離出可分解材料。他強調,汽車零件或鞋底等部分塑膠產品,標榜可快速分解,其實是加入「催化劑」加速分解反應,但這些催化劑常含有重金屬,對環境也有害。

「部分可分解塑膠產品,原料來自玉米等基因改造農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實難評估。」林中英表示,這類「純天然」的塑膠,被細菌等生物分解後進入自然界,對人類的影響雖與直接食用基改食品不同,但無法保證不致危害健康。此外,可分解塑膠材料常用於「耐熱環保杯」,也必須注意可能有微量滲入飲用熱水中。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inston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