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廿五日舉行總統大選,呈現「東冷西熱」的兩極化景象。首都基輔等西部地區投票情況熱絡,許多民眾身著傳統服裝在投票所前大排長龍,並認為這次選舉是阻止烏克蘭進一步分裂的關鍵;但在東部頓內次克、盧甘斯克等由親俄民兵控制的工業區,許多投票所卻大門深鎖,少數城鎮甚至處於內戰狀態。
這次大選被視為烏克蘭建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一方面收割六個月來抗議行動的成果,對新總統授予合法性,並藉此壓制東部的親俄勢力。投票將於台灣時間廿六日凌晨一點結束,初步結果預料將於五點揭曉。
這次共有十八位總統候選人。選前民調顯示,「巧克力大王」波洛申科明顯領先,但得票率可能略低於五成;果真如此,則將於六月十五日再進行第二輪投票,使政治不確定期再拖三周。
內政部指出,全國三萬三千五百處投票所中,約二萬九千處準時開門,基輔市民尤其踴躍。政府已動員逾八萬名警察及一萬七千多名志工,以確保投票作業的安全,並有一千二百名國際觀察員監督選舉。
波洛申科在投票後表示,「我們的優先要務是把和平帶給所有烏克蘭人。武裝份子必須從各城、鎮街頭消失。」他呼籲與東部頓內次克、盧甘斯克等地區的民眾「直接對話」。波洛申科之前並承諾將領導烏克蘭走向「親歐」路線。
但東部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省已於五月十一日分別宣布獨立,因此頓內次克市五百處投票所都未開門,街頭幾無人跡,部分投票所被武裝的分離份子掌控,選務人員遭到威脅,選舉人清冊被拿走;全省十二個選區只有七個選區運作。盧甘斯克省只有二個選區運作。
選舉前一天,各投票中心也發生多起恐嚇及攻擊事件,親俄民兵並表示「如有必要,將以武力」來癱瘓投票。
東部的衝突熱點史拉夫揚斯克廿四日還發生槍戰,一名義大利攝影記者被流彈擊中身亡,一名法國記者和他的俄國翻譯也在槍戰中受傷。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