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阿里巴巴發布了一份不足200字的公告,宣佈公司決定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當天,阿里並未公佈股票上市時間和籌資金額,也未明究竟是在紐約證交所(NYSE)或納斯達克證交所(Nasdaq)掛牌。並且,阿里也尚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檔案。
3月16日下午,阿里巴巴發布了一份不足200字的公告,宣佈公司決定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當天,阿里並未公佈股票上市時間和籌資金額,也未明究竟是在紐約證交所(NYSE)或納斯達克證交所(Nasdaq)掛牌。並且,阿里也尚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檔案。
合規合法,但總有些不合常理。一般企業上市前都不會公開透露上市信息,而是向SEC提交正式檔案后,才會有信息被披露出來。而阿里是先發官方公告,並未提交正式檔案。結合去年阿里與港交所之間幾個來回的博弈,有些人認為此次公告是對港交所最後的逼宮。行業資深人士葛甲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又是一次炒作:“阿里巴巴向美國提交申請檔案可能是為了向香港監管者施壓,以便讓阿里巴巴獲得它期待的公司治理結構。這是一種經典的監管套利行為,向美國提交檔案只是為了威脅香港。”在他看來,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只是一個夢而已,支付寶相關的法律訴訟還沒有結束,淘寶網日后有可能招致的法律訴訟,阿里巴巴200多個子公司和馬雲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美國市場看似接受雙重股權架構實則監管更為嚴格的現狀,都決定了阿里巴巴的最終上市地不可能是美國,監管環境相對寬鬆的香港仍是其唯一選擇。“否則,阿里巴巴直接向SEC提交上市檔案好了,何苦如此煞費苦心,做出一場妾雖有意、郎卻無情的大戲來。”
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之前阿里一直否認決定在哪裏上市,這次是官方明確給出信息,所以更多的人認為阿里這次是“真的”。知名自媒體人王冠雄對記者:“阿里一定會在美國上市。”他認為對於阿里來,去香港上市是控制權的問題,去美國上市是監管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在他看來,監管問題是麻煩,但通過法律和公關,終究可以改善,而控制權問題阿里是不可能讓步的。
無論真假,從阿里與港交所隔空對話到這一次公開宣佈,可見阿里上市的急迫感。“不上市沒錢還債,而且業績增長也在放緩。”葛甲認為。阿里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已呈明顯下降趨勢。阿里2011年至2013年營收增長率分別為80%、74%、65%。
2012年5月,阿里巴巴宣佈回購雅虎股票。雅虎與馬雲簽訂協議,阿里以76億美元回購雅虎手中20%阿里股份。並且,阿里巴巴集團有權在IPO之際回購雅虎持有的剩餘股份中的50%。對於將控制權放在第一位的馬雲一定會搶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完成IPO,拿回股份。
另一方面,從香港私有化到從雅虎手裏回購股份,再到這兩年的瘋狂收購,阿里也迫切需要上市融資。“移動圈地對阿里的資金量是非常大的挑戰,而且圈地還沒有結束。上市融資才能為他進一步戰略併購提供彈藥。”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琦。
對阿里而言,抓住好的時間窗口,從資本市場謀求最高的回報,2014年是其IPO的關鍵當口。在張琦看來,阿里比亞馬遜可講的故事還多,而現在恰逢美國投資者熱情正高,對於阿里150億~200億美元的融資需求是有可能實現的。
目前分析師普遍預期阿里市值已自2013年10月的1200億美元升至1600億美元。其中,高盛(Goldman Saches)、Cantor Fitzgerald、麥格理(Macquarie Group)分別給予1500億美元、1528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估值。阿里2013年實現營收67億美元,毛利49億美元,主營業務利潤31億美元,歸屬阿里凈利潤28億美元。從這些數據可知,阿里如果順利IPO,有可能完成美國資本市場最高IPO融資金額,也有可能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企業。
當然只是“可能”,因為阿里並沒有正式提交IPO申請,更多數字並沒有公開,就連美國是不是其最終的選擇也很難。在這份短短的公告結尾,還有一句意味深長的結束語:“未來條件允許,公司將積極參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