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MSN 新聞 - 社會新聞
MSN 新聞 - 社會新聞 
evo

Extra 20% off all Outlet Wake Gear!
From our sponsors
【說教】好好地吃
Jul 11th 2014, 08:42

文 / 朱台翔 在校務會議上,一位老師說,這兩個學期,有幾個孩子會以寢室茶會為理由帶零食到學校。眼看著,第一次的茶會又要到了,她說,要不要乾脆開放,讓大家都知道茶會那一天可以帶零食? 森小曾經有一個學期的主題教學是「營養健康的飲食」,除了教小孩怎麼吃比較好之外,還帶著孩子一起看紀錄片【麥胖報告】。 那個學期,孩子們組了一個棒球隊,在一次校外比賽結束後,外聘的教練邀孩子們去慶功:「走!我們去麥當勞!」 看到孩子們的反應冷淡,他又說了一遍。沒想到,竟然有個孩子冷冷地說:「你要我們死啊?」

也是那個學期開始的,老師們會在茶會為孩子準備比較好的點心,像,茶糕、茶凍、水餃、可爾必思...,後來,則是帶著孩子一起動手,煎餅、炒麵、拌沙拉...。持續有好多年,孩子們都不太帶零食。 於是,我說:「或許,我們應該再提供一些相關的教育,而不是開放零食。」 由於可以運用的時間有限,就挪用主題教學的時間,還是由我負責籌畫,小組老師參與討論後,再全校進行教案。 第一週,我準備了一份書面資料: 偶爾,我會去一家中醫診所針灸,如果晚上八點多去,常常會碰到同一位中風的病人由外傭和女兒陪著。剛開始,她窩在輪椅上,漸漸的,可以坐、可以站了,後來,進步到有人攙扶著還可以走上兩步。但她始終無法說話,就算放血非常痛,她也只是「嗚...嗚...」地哭著。

只要有她在,整個診間都是聲音,外傭、女兒不斷地叫著她,為她說明、要她配合,連醫師、護士都是阿嬤長、阿嬤短地,把她當作三歲小孩來哄。不知道是她真的聽不清楚了呢?還是因為她不能說,別人就認為她也重聽?幾乎所有的人都扯著嗓子跟她說話。 阿嬤的身邊總是圍了好幾個人,我沒什麼機會仔細地看她。不過,由整個情況判斷,她應該有些年紀了。 有一回,我的健保卡排在她的前頭,不經意地看到她的生日,她竟然比我小六歲,這個年紀就中風,看來,跟她的飲食習慣有關。 醫師經常在我面前讚美阿嬤的女兒,說她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八點鐘,再帶媽媽來針灸。有一天閒聊,才知道她雖然三十出頭,卻已經有了高血壓。看了看她微胖的身軀,我說:「要減肥。」她說:「試過,但就是瘦不下來。」

請她把當天吃的東西說給我聽。她吃的是:早上一碗甜豆漿、一個蛋餅;中午一個雞腿便當;下午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來之前,還吃了一個菠蘿麵包。怪不得呢!她吃的全是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更糟的是,每天都要等到陪媽媽看完病之後才吃晚餐。 我不時地就會想到這一對母女,也會為她們覺得惋惜。其實,不止她們,大多數的人都很少花心思在「怎麼吃,才能吃出健康?」這個重要的議題上,總是要等到有了病痛,才驚覺到:哇?原來吃錯了!(原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第二七三期) 這些年,教育部對於校園販售的食品有一定的規範,譬如,一份喝的或是吃的,熱量不能超過250卡;不能太油,脂肪熱量要在30%以下;不能太甜,糖的熱量要在十%以下;不能太鹹,鹽要在四百毫克以下。

結果是,好不容易選到合乎標準的飲食,卻不受歡迎,學生們會等到下課後去便利商店或是飲料店大吃大喝。 教育部的立意雖然好,但沒有辦法落實,那是因為台灣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十幾年前到德國參觀,第一天的晚餐讓我們嚇了一跳,冷冷酸酸的麵包和一些生菜,沒有熱食。但是,早餐就很豐富,全麥麵包、牛奶、起士、肉片、水煮蛋、優格、生菜和水果。 到了參觀的學校,十點多,點心時間,一年級的孩子帶來的食物都是蔬果類的,像一個小蘋果、半截香蕉、一小段大黃瓜,沒有一個小孩帶餅乾或蛋糕。 有一天,我們拿出一包洋芋片,請一位德國女孩吃,女孩笑著說不要,然後說:「那個很貴。」原來,德國把洋芋片這種垃圾食物的價格訂得很高,一般小孩不會去買。

有一個學期,森小旅遊教學到新港,老師特別為我介紹了一位當地的朋友,見面時,她非常熱情地跟我打招呼,然後說:「我是×××啊!以前在基金會工作過。」我一時之間竟然沒有認出來,她整張臉不止沒有血色,還帶有一些黑褐色。 後來才知道,她洗腎洗了很多年;大學四年很少吃正餐,不是餅乾、零食,就是學校附近的夜市點心,二十幾歲開始洗腎。 除了提供幾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也從網路上找了幾篇文章;以「高鈉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為主。其中,有一篇是力行國小蔡坪娥營養師寫的「鈉多傷身」;不止提供了基本觀點,也淺顯易懂,很適合孩子們閱讀,譬如:

一般成人,每天鈉攝取量是二四○○毫克(相當於六公克的食鹽);長期高鈉飲食可能會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病,甚至骨質疏鬆、胃癌等疾病;從新鮮、天然的食物中,就可以攝取到足夠的鈉含量;零食、餅乾、泡麵、蜜餞等食物的鈉含量都相當高;並不是吃起來感覺鹹的食物才含有鈉。例如:一包二百公克的洋芋片,鈉含量大約是八百毫克... 文章最後還提供了如何看懂「營養標示」、如何計算「營養成分」。 接著,安排教案進行時的分工: 1. 生活老師跟孩子們講故事以及教孩子如何看商品標示。 2. 導師跟孩子談蔡坪娥營養師的文章。 3. 自然老師跟孩子談消化系統以及「人為什麼會嘴饞?」

4. 兩位老師記錄廚師廖姐烹煮一餐所使用的鹽、醬油、蕃茄醬等調味料的份量,並估算每一個人每一餐平均的鈉攝取量。 5. 一位老師製作紀錄商品標示的表格。 6. 請孩子們在這個週末假日到便利商店,找五樣零食,抄寫包裝盒(袋)上的「鈉含量」以及「熱量」標示。 老師唸「阿嬤中風的故事」時,有一個孩子聽到阿嬤的女兒吃的東西,很訝異地問:「這些都是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喔?」然後說,他在家裡吃的早餐幾乎都是這一類的,有的時候是蔥油餅。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帶了速食店的飲料到學校,老師就地取材地唸杯子上標示的成分,這個孩子一向很講究營養,聽到老師唸的內容,笑得有一點尷尬。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聽故事、看標示,知道一個御飯團的鈉含量有二九○毫克,就趕緊跑去喝水。 第二個星期,為了要讓孩子們知道日常所吃的食物、食品中含有多少鈉,我特別上網找了一篇台北醫學大學提供的「限鈉飲食」。文章中表列了每一份食物類別的鈉含量,才知道,許多新鮮食物,像魚、肉、草蝦、蔥、薑、蒜...等等都含有鈉,而加工食品,像奶粉、麵條、豆腐、土司麵包…含鈉量就更高。 怪不得呢!有一天我的早餐是白水煮麵條、加一個雞蛋、一些海帶芽、一把青菜和一點蔥花,完全沒有加鹽,但就夠鹹了。 一位老師隨手翻了翻資料,說:「原來,很多自然的食物都含有鈉、甜點的鈉含量也很高,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並不胖卻需要服用高血壓的藥了。」

這一週,還提供了一些跟食品添加物有關的文章。進行的教案有:1. 請老師根據資料,跟孩子談食物中的鈉含量,像有一則新聞,超商買的白土司,兩片的鈉含量就超過六百毫克。 2. 老師記錄自己一天的飲食,並換算攝取的鈉含量;協助孩子記錄飲食,換算鈉含量。 3. 跟孩子談食品添加物。 4. 每個教室都放一本《恐怖的食品添加物》,讓孩子可以隨時翻閱。 第三個星期,整理、收尾前兩週的教案。 這一天,寢室茶會,沒有任何孩子帶零食到學校。

後記: 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家長說,週末在一家西餐廳參加家族聚會。兒子拿起桌上的一個小玻璃罐,看了一下,說:「天哪!這是海鹽哪!為什麼要放鹽?」 「覺得不夠鹹的人還可以加啊!」 兒子說:「再加?已經夠鹹了耶!他不怕吃到過量的鈉嗎?這樣對身體很不好耶!」接著,就把罐子上的標示唸給大家聽;一份有多少鈉含量、多少是一份、這裡有幾份。 看來,或許還有類似的,我們無從得知的影響,正在不同的角落擴散著。

本文作者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森林小學校長。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winston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