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鶯歌陶瓷老街遊客數逐年遞減,業者站在店門外托腮望向遠方,等待客人上門。 記者邱榆蕙/攝影 |
昨天本報獨家披露鶯歌陶瓷老街遊客數遞減,遊客多只吃小吃,不買陶瓷,文化局回應,將以陶博館來帶動地方產業,去年申請城鄉新風貌計畫獲准,將開始規畫當地成陶瓷文創園區。
記者實地訪查,鶯歌陶瓷老街250多間店面,只有一半是賣陶製品,小吃攤超過50家,個人陶藝工作室僅30家左右,其餘為雜貨店;當地商家指出,10年前老街店租只要幾千塊,現在暴漲到20萬。
文化局長林寬裕表示,因為店租暴漲,店家被迫販售低成本的陶製品,老街生態已經呈現反向的惡性循環;陶博館的定位「絕對是帶動地方經濟」。
台華窯負責人呂兆炘表示,鶯歌老街目前有4個問題,「陶瓷市場飽合」、「營運模式需重整」、「政府要介入」,最重要的一點是「具創新思維的業者」與「懂得量產的藝術家」要多一點。
鶯歌老麵店陳姓總經理指出,小吃攤在老街猖獗,主要是缺乏管理;陳姓陶瓷業者說,希望市府不要只在陶博館辦活動,老街當地辦活動才有直接效益。
陶藝家蘇正立指出,舉辦超過20年、榮登交通部觀光局12大節慶的陶瓷嘉年華會,「是陶瓷老街的盛景,店家都會把最好的作品搬出來」,近年卻銷聲匿跡。
28歲陶藝家郭詩謙表示,當初他滿腔熱血到老街開店,但當地問題重重,老陶藝家缺乏繼承者,「還活著的個人工作室是老街的希望」。
藝術產業觀察者周銘志指出,「若沒救,就不要救!」他認為,政府不用刻意迴避商業行為,陶博館應為地方產業負責,帶頭為藝術家們另闢新天地,在已經商業化的老街外圍再造藝術街。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