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賺觀光財需要付出甚麼代價呢?緬甸政府希望透過發展觀光產業,增加就業、減少貧窮,甚至改善政府風氣。然而觀光前景看好之際,居民也擔心自然環境與發展經濟能否取得平衡。
緬甸茵麗湖(Inle Lake),位於海拔9百公尺的高山湖,氣候涼爽舒適。當地漁夫、市集、交通、花園等都在水上作業,是緬甸著名的「水上村莊」。茵麗湖如此純樸、寧靜的湖岸風景與水上生活,吸引大批觀光遊客,也是許多台灣旅客東南亞旅遊的首選行程之一。但近年來當地為了因應遊客需求,短短2年就興建50間觀光旅館。
翻開緬甸的飯店觀光部國家計畫,裡頭寫到「發展觀光有助於減少貧窮、增加工作機會、平衡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政府再造」,緬甸開放4年多的時間,於2012年時,外國旅客已增至1百多萬,成長約30%。
麗茵湖北邊的務農小鎮「娘水」(Nyaungshwe),過去2年內興建50間旅館,政府也規劃出617英畝的河岸地發展觀光產業。不過,緬甸政府承認,日漸湧入的旅客的確存在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可能性,並承諾將投入3千5百萬美金解決生態問題。
茵麗湖發言人芭芭拉指出,茵麗湖環境與經濟都相當脆弱,並且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當地民眾面對湧入的觀光客,恐無能維護這塊土地與居民應有的權益。中國探險學會研究員威廉於當地保護湖水生態,他發現,茵麗湖目前已有外來種入侵、雜交,導致湖水中的生態趨向單一物種,嚴重影響生態鏈。
艘尋失蹤馬航 發現海洋垃圾場
自從馬航班機370失蹤後,海洋垃圾場現象才躍上國際檯面。搜尋失蹤班機時,原以為是班機殘骸,後才發現只是一堆塑膠袋、容器罐、廢棄的捕魚用具等,其中九成是塑膠製產品。澳洲馬航搜救隊曾表示,海洋垃圾之多,使搜救工作難上加難;學者也表示,這些垃圾常為海洋生物吞下肚,嚴重破壞生態。
流入大海中的垃圾,經年累月隨洋流漂浮,型成海洋「垃圾帶」(Garbage Patches),目前科學家們發現全世界共計有5個大型海洋垃圾帶,分別在大西洋與太平洋南北半球各一個,印度洋則落在南非跟澳大利亞中間。
環流研究中心的生物科學家馬庫斯指出,海洋垃圾近9成是塑膠製品。塑膠產品在1950年代才開始普及,半個世紀後,幾乎所有東西都含塑膠材質。他進一步指出,海洋不只成為最大的垃圾掩埋場,從垃圾被咬碎成碎片的現象可發現,垃圾時常成為海洋生物五臟廟的祭品,例如烏龜、魚類、海鳥等,恐造成生物滅絕,進而破壞海洋生態。
圖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