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重工業3月10日舉行了一場有意義的活動;對建造好的5艘1萬TEU級(1TEU等於1個20英尺集裝箱)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進行統一命名的命名儀式。希臘船東Enesel SA用“Cap San Artemissio”等希臘地名為5艘船進行了命名。解讀認為,當天的活動意味著,造船業界正逐漸走出長久以來的不景氣陰影,具有很大的象徵性意義。國際海運、造船行情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消息稱,今年1~2月韓國造船企業占世界市場的訂單份額為42.3%,時隔多時再次回到第一的位置。
相比主要出口競爭國日本,造船業是韓國擁有領先出口競爭力的代表性行業。2003年韓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出口大國後,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在汽車等部分主要行業,日本的競爭力依然大幅領先,差距也很難縮小。
當日大韓商工會議所發布的“韓日出口競爭力走向與最近日元貶值後的出口動向”報告書顯示,韓國在造船、電氣電子、纖維行業的出口競爭力領先日本。通過對比雙方出口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可以得出,以2012年為標準,韓國在造船業的RCA指數為7.73,大幅高於日本的3.12,;韓國電氣電子的RCA指數1.72,也高於日本1.38。
然而,汽車行業卻恰好相反。雖然韓國汽車行業的RCA指數從2002年的0.66大幅上升到2012年的1.71,但同一期間,日本卻從1.23飛躍到2.91,韓國依然大幅落後;在一般器械行業,韓國的RCA指數反而出現倒退,從1.17下降到0.9,與日本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在纖維行業,日本從0.59上升到0.60,一直在原地踏步,韓國卻從2.81下降到1.35,出現了大幅下滑,領先日本的差距也隨之縮小;鋼鐵行業兩國分別為2.01(韓國)和2(日本),幾乎沒有差距。
日本得益於日元貶值的影響,出口增加率從去年上半年的-5.3%上升到下半年的2.4%,出口競爭力整體出現大幅提升。日本企業們正以此為基礎擴大投資。事實上,以去年的銷售量為標準,日本豐田仍然保持著世界第一的位置,目前正利用穩固的金庫進行巨額投資。根據日本媒體的說法,豐田從去年4月到今年3月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將達9000億日元(約合9萬3064億餘韓元),比前一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增加了11.5%;同一期間的設備投資費用也增加了11.4%,將達9500億日元(約合9萬8235億餘韓元)。
商工會議所提出,韓國企業若想提高對比日本企業的競爭力,需要通過節約費用與改善經營結構提高效率、通過全球外包和海外並購(M&A)進行國際化努力、實現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化等。商工會議所副會長李東根表示“雖然匯率變動給出口造成的影響確實比過去有所減少,但那些比日本競爭力差的產品種類還是會遇到困難”,“需要製定強化競爭力的根源性對策”。
【 延伸閱讀 】
■ 朝鮮乾部之間流傳著“所有事只有通過金汝貞同誌才能辦成”的話
■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