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宣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將於月底訪台;同一時間,國台辦前副主任孫亞夫率團在台灣訪問。
前後兩位負責涉台事務高級官員,在學運之後訪台;前者宣布要與民眾多接觸,後者來台後,即赴政大拜訪,積極與青年大學生接觸。
這些作法延續其兩岸關係之和平發展策略,更積極地擴大對台灣民眾的接觸、深入了解基層民眾需求、加強青年交流。這反映大陸官方啟動其「社會轉向」的思維和策略。
兩岸關係,過去都是政治和經濟議題主導,從大陸的「一國兩制」,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民進黨的「台獨綱領」,以及藍綠紅各執一詞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都強調政治協商解決兩岸問題。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主要施政是希望透過經貿對大陸開放,例如ECFA及兩岸服貿協議。經濟優先是馬兩岸施政策略;而大陸則希望透過經濟的讓利,得到台灣民眾信任,進而培育雙方的民族感情。
太陽花學運衝擊國、共以經濟為主軸的策略,原來經濟關係的改善,並不會轉化為認同的強化,年輕人反而充滿疑慮!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曾說過,過去兩岸關係和政策發言,政治學家說了算;但後來經濟優先時期,則是經濟學家主導;這次太陽花學運後,政治和經濟學家,全輸給了社會學家。
的確,民主化後,台灣政治發展已不再是少數人說了算的菁英政治,特別是在涉及台灣未來的兩岸關係上,在民主化過程中長大的年輕人與大陸並沒有感情,反而對其大國崛起的態勢充滿疑慮。
太陽花學運,原是針對國會的程序民主問題,最後被轉化為對大陸經濟的入侵疑慮,就是證明。因此,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上,大陸應該會有一些新的「社會轉向」趨勢值得關注。
第一,大陸對台政策上,從主要接觸政經菁英,擴大到對社會大眾的理解和尋求支持。從孫亞夫訪台已可看到端倪,未來這趨勢會更加明顯。過去經濟讓利作法,如在台南學甲虱目魚契作,以及過去寒暑假大量招收台灣學生到大陸旅遊的作法,應不會有太大改變,但由於成效不大,作法上是否會進一步檢討,值得觀察。
第二,正視台灣認同強化的趨勢,以更柔軟的身段對待年輕一輩。這些年來,台灣認同的強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這與台灣的年齡結構改變,以及民主化有密切關係。這些客觀走勢,不利於大陸所強調的「統一論述」,反而有利於政治獨立論述。習近平在面見宋楚瑜時,仍強調「反對台獨」和對台灣人民的「民族感情」,因此深化與年輕一輩瞭解和溝通的新作法不可避免。
第三,持續和強化兩岸各項交流,特別是年輕學生部分。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對於兩岸社會的融合,有非常大的意義,包括台灣高等教育的合作、人才的交流和通婚,大陸學生來台也直接改變了台灣學生對大陸的觀感,此部分應該可以想見大陸將更積極配合台灣的需求來推動。
大陸對台政策的「社會轉向」,是值得關注的趨勢,也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正面意義。然而由於大陸對台在國際場合的打壓,不斷反過來強化了台灣內部的團結,以及要求台灣獨立自主的力道。這也是很多年輕人帶著國旗到處跑,在國際場合亮一下自我滿足也很高興的原因。
因此,如果大陸對台政策的社會轉向,沒有搭配國際場合對台灣的尊重,帶來的效果可能就與「讓利」、「契作」一樣,效果都不會很大。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