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漁夫克悠從六個月前政爭開始下決心,不勝利不剪髮。 新加坡記者林以君/曼谷傳真 |
來自泰國灣的五十二歲漁夫克悠(Kiu),六個月來隨反政府組織示威抗議移動,只回家了一次、三天;他說,泰國沒分裂,只是因選舉買票不公,引爆人民思想衝突。
泰國文化中,人們在公領域、私生活,都區分出「現實」及「自我妄念」兩部分。以泰國文化為襯底,看待政爭不斷的泰式民主,常有「現實」及「妄念」的纏繞糾葛,泰國人正思考如何拭淨心中明鏡。
傳統泰國人把對物質的依戀、對欲望的屈服定義為「懦弱」,這與泰國受佛教影響有關。生命輪迴、善惡有報,都是生活實踐。泰國最發達的「鬼片」電影文化,有陰陽眼的律師主角,協助委託人伸張正義,雖遭對立方的冤魂迫害仍勇往直前就是一例。
「我們南部人不賣票,誰來買票,就不投給誰。」克悠眼神的堅定,透露南部人的風骨;但他眼中的北方、東北人卻分不清「現實」與「妄念」,容易因為選舉買票,讓有錢候選人當選後用「撈油水」心態治理國家。
泰國人微笑多、吵架少,不盛氣凌人、不詆毀他人,克悠評論北部、東北部的同胞,他認為是自我覺醒。外國人要參透泰國人的心思,需要耐心。克悠說:「你已經來採訪第三次,但我告訴你,不會有第四次。」
他六個月來讓頭髮持續長著,克悠決心「不勝利,就不剪髮」;還掏出身分證,證明他原來小平頭模樣。克悠說,軍隊克制至今,不像以往一樣出來政變,已是某種程度的進步,背後的意義就是決定讓人民進行改革。
克悠認為此時泰國是「無政府狀態」,依憲法,當政府無法施行權力,人民有權成立政府。而且,憲法法庭判決前看守總理盈拉下台,肅貪委員會接著起訴盈拉貪污,更強化人民把貪污政府趕走的合理性。
他六個月沒捕魚,沒收入卻也甘之如飴,「在這裡六個月,我也沒有消費」,睡帳棚,吃的是反政府組織提供的免費簡餐,白飯配兩片黃瓜,再加酸辣魚湯就是一餐;克悠把對物質的依賴降到最低,摒除自我妄念,在現實生活對抗泰國政壇的不公不義。 (系列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